【财富】贝壳“回港”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
自2020年左晖带领贝壳在美国上市后,贝壳先后经历了“中概股漫长艰难时期”及“国内楼市调控带来的压力”,最终选择了“回家”,以“双重主要上市+介绍上市”的模式回归港股市场。
5月11日,贝壳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股票代码“2423”,正式成为首家以“双重主要上市+介绍上市”形式返港的中概股。11日上午,贝壳于公司总部完成“云敲锣”。
“一体两翼”整装待发
从创立至今,贝壳主要利用VR、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将数字化改造运用到居住产业中的人、物、流程等核心要素中以完成产业升级。同时,贝壳还致力于提高行业运转效率、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推动居住产业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的持续深耕和创新进步,贝壳在居住服务行业中占据了优势地位。根据第三方数据统计,2021年中国居住行业中前五名公司的总交易额占比约为14.6%,其中贝壳以9.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具体财报显示,2021年贝壳全年成交额达3.85万亿元,同比增长10.1%;营业收入为808亿元,同比增长14.6%;经调整后净利润为22.94亿元。截至2021年底,贝壳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和短期投资总计561亿元。
此外,贝壳还于2021年末推出“一体两翼”的升级战略以面对现今的市场压力。其中,“一体”指房产经纪事业群,“两翼”则分别指“整装大家居事业群”与“惠居事业群”。该战略主要通过“老业务与新业务”的战略结合抵抗市场下行压力。
回港首日跌破发行价,背后是业务的疲态
然而,尽管贝壳已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其本次回归也并未如市场预期表现得出色。5月11日,贝壳首日交易开盘报30港元/股,较发行价30.854港元/股有所下挫。截至晚间收盘,贝壳股价上涨2.5%,报30.75港元/股,但仍低于发行价。截至晚间收盘,贝壳-W的总市值为1166亿港元,成交额1598万港元,换手率仅0.01%。
在贝壳“回港首日跌破发行价”的背后,究其根本,是房产居住业务的疲态。“一体两翼”的升级战略还尚未能在短期内帮助应对不断涌来的市场压力。
首先,从贝壳收入业务构成来看,根据第三方调查数据,2021年贝壳存量房交易、新房交易营业收入分别为319.48亿元和464.72亿元。老业务收入占到贝壳总收入构成的97.1%;而新兴业务及其他收入仅为23.32亿元,占比2.9%。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贝壳新兴业务尚未激发活力,收入贡献不足,而老业务目前受市场发展和国内行情影响也在受阻。
其次,贝壳财报中关于门店和经纪人的调查数据也佐证了上述的判断。据贝壳财报显示,截止2021年12月31日,贝壳共连接5.1万家门店、45.45万名经纪人;相较2021年9月30日“5.39万家门店、51.55万名经纪人”的连接数据,可以看出贝壳门店和经纪人数量都有了不同程度上的压缩。这是老业务显出疲态的表现。
最后,伴随着地产市场持续降温,贝壳又先后经历裁员、被做空等一系列风波。并就在上市前一日,贝壳被曝出裁员消息,这也是其裁员风波的第三轮。这些消息也不利于市场做出乐观预期,影响了贝壳的当日股价。
“双重主要上市”或被效仿,能否实现价值回归?
贝壳此次的回归方式相采用了新方式——“双重主要上市+介绍上市”。“双重主要上市”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以同时满足两地监管要求。而“介绍上市”则没有“公开招股”这一环节,不涉及发行新股或出售现有股东所持股份,通常局限于现金流充裕的企业,即短期没有融资需求,主要考虑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公司。
作为首个中概股“双重主要+介绍”上市的企业,贝壳此次发行上市备受其他公司关注。据不完全统计,除贝壳外,哔哩哔哩、金山云、名创优品等已回港或正在回港途中的公司,纷纷表示将寻求港美双重主要上市。但此次股价发行结果,显然并未完全实现预期价值回归。
并且据公开资料显示,上市完成后,原股东融创先后两次抛售约4535.2万股贝壳ADS,合计套现10.84亿美元;软银旗下机构减持贝壳约3200万股;高瓴资本减持约8700万股,持股比例降至3.3%。软银、高瓴资本、融创中国接连减持离场,如今唯留腾讯还在坚守。
不少投资者也认为,回港上市或许不难,能否让中概股保证价值回归却很难。
不过,普华永道认为,未来随着国家对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持续推动,预计还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会选择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并且香港也在持续优化其上市制度,为中概股回归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香港市场将继续成为中概股寻求二次上市的首选地。
往期回顾
责任编辑:tao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