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益-私募机构观点:A股将呈现指数震荡整固 行业主题活跃的格局
肇万资产:A股将呈现指数震荡整固 行业主题活跃的格局
肇万资产总经理崔磊认为,春节假期后,宏观经济会持续处于修复状态,通胀保持低位、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将助力成长股、小盘股获得超额收益。兔年开局及整个2月,A股将呈现指数震荡整固、行业主题活跃的格局。崔磊指出,考虑到居民收入和收入预期的全面改善,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时间,制造业的边际改善动力预计会显著好于服务业。投资方向上,肇万资产重点看好进入“库存调整周期右侧”的IC设计、消费电子、电网储能以及新能源运营商等板块。
相聚资本:2023年的A股会迎来“蜜月期” 获得正收益的概率很大
展望新的一年,相聚资本总经理梁辉表示,A股市场将迎来一只饱含希望、大有可为的癸卯兔。一是中国经济进入到复苏周期;二是疫情和美联储加息这两个在2022年形成负面拖累的因素,将在2023年弱化甚至转变为正面因素。基于此,我们判断2023年的A股会迎来“蜜月期”,获得正收益的概率很大。我们认为既有市场性的整体性机会,也有个股的投资机会,各个行业都有能够显著跑赢该行业的公司。具体说几个方向供参考:第一,国产高端制造、新技术,大制造行业有很多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的机遇,需要跟踪其产业化进展;第二,医药和消费,受疫情影响比较大,基本面会迎来修复,有的公司会有持续的成长。另外还可以关注周期性行业,经济的恢复赋予周期性行业向上的动能,不能忽视。
合远基金:2023年A股大背景是经济复苏 投资机会将显著扩大
整体而言,2023年A股的大背景是经济复苏,同时汇率、运费、大宗商品压力也已明显舒缓,驱动企业盈利能力回升,因此23年的投资机会将显著扩大和丰富。和疫后复苏相关的大消费、房地产产业链,以及中期增长动力强劲的绿色经济、先进制造、国产替代和安全发展相关产业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从全球视角看,由于经济周期和政策周期的不同步性,2023年中国经济很可能在主要大国中展露明显优势,中国资产有望得到国际资金的青睐和加持。
盛世投资:全面注册制下股权创投行业马太效应将加剧
盛世投资管理合伙人、盛世智达主管合伙人陈立志表示,全面注册制下,私募股权创投行业的马太效应将加剧,产业投资将更加占据优势,未来市场80%的优质资产与资金也将集中于市场前20%的股权投资机构。陈立志认为,一方面,全面注册制的推行会增加IPO企业数量、大幅缩短上市审核周期,使得创投机构的退出渠道更为畅通。在国内股权投资市场,推动投资项目IPO一直是支撑基金获得较高回报的重要退出方式,退出渠道的畅通有利于创业投资机构实现投资收益。另一方面,注册制下一二级市场被打通,IPO退出获利空间收窄,企业存在上市破发情况,这也将倒逼创投机构向“投早投小”策略倾斜。此外,全面注册制也有利于提振LP对一级市场的信心,更有动力参与创业投资,为行业带来更多“源头活水”,进而提高一级市场活跃度。
安联投资:乘政策春风 迎接长牛起点
安联投资董事总经理、中国资产管理业务负责人沈良表示,2022年大家关心的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方面,虽然有起有落,但总体基本面依然坚实。展望2023年,随着低基数与新冠管控的科学化,疫情缓和后居民消费有恢复至常态化的趋势,成为增长的重要动力。因此,2023年消费是经济活力的主要看点和重要支撑,同比增速有望显著回升。2023年最大的亮点会是在制造业。我们认为,中国或正处在一个朱格拉上行周期,设备投资将有望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同比增速,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中国经济基本面有不少亮点,我们也期待2023年中国资本市场能够迎来新一轮发展。就A股而言,2023年有望成为中长期牛市的起点。
景林资产:2023年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双击之年
景林资产总经理高云程表示,2023年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双击之年。关于新年的投资机会,他表示,一是持有提供安居乐业、好吃好玩好服务的公司,等待疫情后的消费复苏;二是找到引领经济发展的推动性行业和企业,尤其是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三是那些向死而生、剩者为王的反转公司,他们有从过去两年业绩、估值、流动性“三杀”到未来一年“三击”的机会。具体看好三个大类和六个生意群,包括数字经济,大数字娱乐平台、大零售和服务平台;品牌消费品,交际性消费的酒和自我实现消费的体育服装;还有中国优势制造,新车新能源、新材料。
往期回顾:
用益-私募机构观点:A股开盘大涨 整体市场风格偏向科技与成长方向
用益-私募机构观点:看好低估值核心资产 消费有望迎来复苏大年
用益-私募机构观点:在经济强复苏态势下 困境反转价值成长将占优
用益-私募机构观点:看好消费、科技、新能源、自主创新等细分赛道
用益-私募机构观点:市场正走出“颠簸”阶段 许多行业进入新的上行期
用益-私募机构观点:A股市场长期盈利、估值双修复的趋势依然明确
用益-私募机构观点:2023年看好保险、医美、创新药和新基建等领域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