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名家观点:保险负债降成本,对债市影响几何

时间:2025/01/15 11:10:06用益信托网

连平:建议探索设立国家房地产稳定基金,规模可达万亿元

 

一是建议央行将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从2000亿元提升至3000亿元,将再贷款利率从1.75%调降至1.50%等,多措并举释放有效民间投资需求。二是建议创新更多消费场景和服务需求,进一步支持旅游、餐饮、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服务开发,每年可安排1000亿~1500亿元适老化融资改造计划。三是建议从2025年开始,连续五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5000亿元左右,专门用于支持城镇化建设。四是建议探索设立国家房地产稳定基金,规模可达万亿元,从中长期角度设立房企存量债务处置工具。五是建议将地方财政支出增速扩大至5%以上,加大民生投入,提升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用于“两新”工作的支持规模,可以增加至5000亿元。六是建议将三年内新增的6万亿元专项债限额使用节奏调整为“231”的额度安排,即第一年增加2万亿元、第二年增加3万亿元、第三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将五年内每年8000亿元的专项债使用安排调整为:第一年8000亿元,第二至三年各安排1万亿元,后两年每年各安排6000亿元。通过上述举措尽快减缓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加速地方化债进程,使地方政府能够腾出手来更大力度地推动投资和消费增长。

 

田轩称:需着重关注2025年资本市场三条改革主线

 

需着重关注2025年资本市场三条改革主线:一是并购重组市场改革,预计未来将出台一系列极具实操性的指引细则。二是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对私募投资基金实施差异化监管,出台政策吸引各类养老金、保险资金、银行理财资金等入市,强化金融机构的合规经营与专业能力建设,精准引导资金流向优质中小企业,不断丰富金融产品供给。三是深入推进基金行业改革,基金费率或将下降,ETF等投资产品将增加。

 

李浩:三大因素推动债市表现强势

 

近期债牛持续强劲,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市场预期变化,当前基本面并不强劲,同时资产供给不足,这不仅表现在债券供给有限,政府债券净融资已经连续三周为负,也表现在信贷非标等资产增速有限,而监管继续防范资金空转,信贷冲量诉求可能也会有所下降;与此同时,2024年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央行再度明确未来择机降准降息,宽松预期明确。 二是利率趋势强化加大以债券基金为主的交易型投资者的配置需求。债券型基金净值大幅攀升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形成了正反馈效应。三是央行持续买入。2024年8月以来,央行持续买入国债,8月至12月合计买入1万亿,12月单月买入3000亿。而同期国债存量仅增加2.5万亿,央行增持量占到了40%。虽然央行买入的主要是短债,但由于购买将短端利率压的较低,使得市场力量更多的流向长端,也间接对长端利率产生压低作用。

 

李燕:发展银发经济要考虑让老年人群“老有所为”

 

我们不但要聚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还要重视老有所为。发展银发经济的一大关键点就是要发挥老年人群的人力资源作用,即考虑如何让老年人群“老有所为”。经团队调研发现,截至2023年末,上海60至69岁的老年人群数量在60岁以上人群中占比达51.3%。他们既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身体状况良好,拥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意愿,是名副其实的“活力老人”。

 

靳毅:保险负债降成本,对债市影响几何

 

二季度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或将再次下调。这一定程度上将促进保费开门红,从而使保险配债需求增加,压制其主力品种超长国债及地方债收益率的上行。短期内,可关注30Y国债收益率上行至1.9%-1.95%以上时的交易机会,届时保险买入的确定性相对较高。展望未来,在市场利率下行的周期中,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或将面临更频繁的下调,负债端成本压降之下,保险对超长国债的合意点位也将随之下降,从而进一步压缩30Y国债的回调空间,其收益率的波动幅度或也将降低,投资者仍可考虑逢高布局。


往期回顾


财经名家观点:建议多发国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财经名家观点:依然要关注科技股的泡沫问题

财经名家观点:央行暂停买入国债,旨在遏制下行“抢跑”势头

财经名家观点:三个切入点有助于名义GDP增速逐步回升

财经名家观点:央行或将在政府债集中发行阶段动用降准工具


作者:
来源:综合其他媒体

责任编辑:liuyj

今日头条更多
资讯频道子页-第一短幅
资讯频道子页-第二短幅
资讯频道子页-底部通栏长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