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的前世今生:从繁荣到暴雷到新生

时间:2025/02/10 14:21:01用益信托网

之前,几乎有钱人都在买信托。


那么,有钱人买信托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后来,信托“暴雷”的原因又是什么?现在,信托理财还能不能配置?


带着这三个问题,我和大家详细聊一聊。


当年,有钱人为什么买信托?


在市场当中,比信托具有更高性价比的理财渠道非常少。那时候,其实最主流两个投资理财品种,一个是集合信托,一个是房子。


那么,为什么集合信托会广受欢迎呢?


因为当时,尤其是2008年为了救市,推出4万亿政策,产生了庞大的融资需求,市场就推升出了一个长期融资、利率可以做到10%以上的工具——集合信托。


比如那时候的房企,有时候都能以15%,甚至20%的利率,去向信托公司借钱,借完钱后很快盖好房子,甚至房子刚盖了一点就可以预售,也就可以实现快速的还款。


同时,信托公司把它做成一个大概10%左右收益率的产品,投资人用300万、甚至100万就能投。整个过程,信托公司不需要特别强的管理能力,也不需要承担额外的波动风险。


而且大多数信托公司,还都是央企,或者地方国资背景的金融机构,投资人购买渠道是银行,银行都是大银行、私行,也值得信赖。


这种信托产品底层资产和投资逻辑也非常简单,投资者能很容易看懂,一看钱是借给前十强地产公司的,或者借给城投修铁路、修水务,ZF将来能卖地还钱也顺理成章。


最主要的是,那时候经济整体是向上的,就算个别产品出了点问题,通过以新还旧、资产重组、第三方受让等方式,也可以让它变相地实现保本保收益退出。


当这种行为发展到足够广、足够多,量级足够达到10万亿,甚至20万亿级的时候,它就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历史惯性。


只要有钱,大家就直接跑到信托公司完成了一个配置,妥妥赚刚性兑付的钱。特定期限、约定的收益率、还本付息,还有什么比这种理财方式更好的理财呢?


关键是对比之下,更显得它又稀缺。


因为那个时间段,以银行、保险等为代表的产品机构,它的收益率只能徘徊在2%-4%的水平,这就导致钱放到银行或保险公司,不具有性价比。股市里虽然有可能挣30%、50%的收益,但是也有可能产生30%、50%的亏损。


所以,信托就变成那个时代里的香饽饽,这是中国理财市场很独特的一个现象,在国际上都不是这样。这种信托产品体现的是信托的投资职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信托被追捧后,“暴雷”紧随其后,政策严监管也随之而来。


2018年出台了“资管新规”。国家为了引导房地产理性回归,又推出了三道红线政策。


在资管新规里,打破嵌套、资金池,不允许期限错配、刚性兑付。


其实,就是把以新还旧属性的这种业务,看不透底层真实资产的业务,甚至一些风控水平比较低的、拆东墙补西墙的业务,全部给打破了。


随着经济的下行,尤其是地产行业的下行,金融强监管之后,产业风险就陆陆续续开始释放了。


首先表现的是,有些收益不达预期,有些可能会被延期,甚至到最后,可能大面积的违约,甚至像以SC信托、AX信托、XSD信托、XH信托、ZR信托、XS信托为代表的一系列信托公司,出现了系统性信用风险。


这个时候,再加上监管强令打破刚性兑付,因为刚性兑付扭曲了我们的金融政策,导致社会上很稀缺的各种金融资源,都错配到本不该投放的领域。


从此,集合信托就走进了历史的分水岭,信托资产经历“暴雷”之后,很多客户慢慢地就不再偏好这一类的资产了。


当然,投资偏好的转变也跟2018年以后,股市的繁荣有很大的关系。股市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起到了投资替代作用。


再来说说,信托投资人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信托业在今天,是不是遇上了历史的瓶颈期,甚至逐渐要退潮了?


恰恰不是!信托作为现代金融四大支柱之一,有它特定的制度先进性。


尤其在信托业出了三分类过后,除了传统的信托资产管理职能之外,增加了一个“资产服务信托业务”,这里面最主要的一类业务是“财富管理服务信托”,其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家族信托、家庭信托、保险金信托。


未来可以预见,信托业回归了服务职能后,它的场景变得极度丰富,信托业又开始焕发新生。


我认为,国家对信托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多家信托公司的良性退出管理,以及新业务指引分类的实施,再加上这五六年市场的迭代与进化,信托行业真正的春天反倒是来了!


作者:刘 干 霄
来源:财 策 研 习 社

责任编辑:Tnews

今日头条更多
资讯频道子页-第一短幅
资讯频道子页-第二短幅
资讯频道子页-底部通栏长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