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信托,降薪裁员

时间:2025/05/19 09:10:58用益信托网

据消息称,近日,某信托召开内部会议,向留存员工宣布降薪计划。


具体为:管理层薪资降幅达30%,普通员工薪资降幅为25%,且员工劳动合同到期后公司将不再续签。此外,员工可选择即日起离职,公司将按今年1月裁员时的赔偿标准,向其支付N个月工资作为补偿。


此外,今年1月,该信托公司曾被爆出内部通知裁员,财富条线要降低40%的人力。


关于降薪裁员,大概有以下原因:


业务转型与调整


传统业务受限:信托行业传统的非标业务,像房地产信托、城投信托等,面临严格监管限制和风险暴露。比如,房地产市场调控使得房地产信托自2020年起密集出现违约风险,业务规模不断缩减,相关业务人员需求也随之减少。


新业务拓展困难:虽然信托公司在尝试拓展创新业务、标品业务等新领域,但面临市场竞争激烈、客户接受度低等问题,新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无法支撑过多人员,导致公司需要裁减与传统业务相关的人员。


组织架构调整:信托行业面临 “新三分类” 转型要求,同时需落实监管对异地展业部门数量的限制。信托公司为适应新规,对组织架构进行重塑,撤并业务团队,从而造成人员的合理调整。


风险化解与财务压力


风险项目增多:部分信托公司暴雷后,风险项目数量大幅增加,需投入大量资源进行风险化解和处置。例如,XX信托的TOT产品规模超过250亿元,暴雷后需制定复杂的兑付方案和风险处置方案,这使公司面临巨大财务压力,不得不通过裁员来降低人力成本。


资产质量恶化:暴雷事件导致信托公司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资产增加,盈利能力下降。为维持公司正常运营和财务稳定,信托公司需要削减开支,裁员成为一种有效的成本控制手段。


市场环境与监管要求


市场环境变化: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信托产品收益率下降,投资者对信托产品信心减弱。同时,金融市场波动性增加,信托公司资产配置难度加大,业绩面临更大不确定性,裁员成为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策略之一。


监管要求加强:监管部门对信托行业的监管要求不断加强,对信托公司的业务规范、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例如,限制异地展业部门数量,使得信托公司需对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进行调整以符合监管要求。


人员流动与行业竞争


人员流动加剧:信托行业整体不景气,人员流动变得更加频繁。一方面,公司内部裁员导致部分员工被迫离职;另一方面,一些员工因行业前景不明朗、个人职业发展受限等原因主动选择离职。


行业竞争加剧:信托行业内部竞争不断加剧,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信托公司需要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员工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裁员来提升竞争力。同时,行业内的兼并重组加速,一些实力较弱的信托公司可能会被并购或退出市场,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和人员流动。


信托行业人员规模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根据最新年报数据,信托行业人员规模格局发生显著变化。2024年57家信托公司总员工数量较上一年减少379人,降至16148人,行业整体规模收缩态势明显。


信托行业人员规模格局变化的背后,有着诸多深层次原因。从市场环境角度而言,金融监管政策趋严,使得信托公司传统业务,如房地产信托、城投信托等受到严格限制,业务规模不断萎缩,对相关业务人员的需求也随之减少。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信托产品收益率下降,投资者信心有所减弱,信托公司为控制运营成本,不得不采取人员调整措施 。


从行业转型层面来看,信托业务三分类新规的推行,促使信托公司重新调整业务结构,撤并业务团队。传统融资类业务逐步压降,而标品及服务类业务短期内盈利有限,信托业务量减少,营业收入下滑,部分从业人员尤其是财富端及非标业务团队人员,因业务萎缩而自发离开信托行业 。另外,信托公司积极探索创新业务,如资产服务信托、家庭信托等,这些新业务的区域化布局需要属地化人才储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员结构的调整 。


从人员流动特征来看,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具有央企背景的信托公司延续集约化运营模式;二是区域经济活跃地区的信托机构在扩容,重庆、江苏、西藏等地信托公司增员表现突出;三是处于风险出清阶段的信托公司持续通过人员优化实现瘦身 。


挑战与机遇并存


信托行业人员规模格局的变化是行业转型与市场调整的综合体现,对行业长期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面性,既带来挑战,也孕育新的机遇。


短期挑战,结构调整中的阵痛


业务断层风险,头部机构大幅精简人员,尤其是传统非标业务团队的裁撤,可能导致存量项目管理能力下降,风险化解效率降低。部分依赖房地产、城投业务的公司,若缺乏有经验的人员跟进项目,可能加剧资产质量恶化。


核心人才流失,行业整体收缩背景下,具备专业能力的资深从业者可能转向银行、券商等其他金融领域,或进入私募、财富管理公司,导致信托公司尤其是中小机构面临 “空心化” 风险,进一步削弱业务竞争力。


长期机遇:转型驱动下的优化重构


资源向优势领域集中,头部机构精简人员的同时,可能将资源聚焦于标品投资、家族信托、绿色信托等政策支持的创新业务。例如,部分公司裁撤非标团队后,将核心人才转向资产证券化、REITs 等领域,推动业务模式从 “融资驱动” 向 “服务驱动” 转型。


区域机构差异化定位明确,经济活跃地区的信托公司(如江苏、西藏等地机构增员),可能依托区域产业特色(如长三角科技金融、西部绿色能源),打造本地化服务能力,形成 “小而精” 的竞争壁垒,避免与头部机构直接同质化竞争。


专业化人才占比提升,行业收缩淘汰了部分传统业务人员,同时倒逼公司招聘更具金融科技、资产配置、法律合规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标品业务需要懂量化投资、宏观研究的人才,资产服务信托需要熟悉破产重整、家族财富规划的专业团队,这类人才的引入将提升行业整体服务能级。


区域化人才储备强化,区域机构增员并非简单扩张,而是结合地方经济需求进行属地化布局。例如,重庆信托增员可能侧重对接当地制造业、基建项目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形成 “人才 — 业务 — 区域经济” 的正向循环。


信托行业人员规模格局的变化是 “挤泡沫” 与 “促转型” 并行的过程。短期来看,阵痛不可避免,但长期而言,通过人员结构优化、专业化能力提升和差异化战略落地,行业有望摆脱传统依赖,向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演进。关键在于机构能否把握转型窗口期,将人才流动转化为创新动力,在监管导向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重塑核心竞争力。


作者:
来源:综合其他媒体

责任编辑:Tnews

今日头条更多
资讯频道子页-第一短幅
资讯频道子页-第二短幅
资讯频道子页-底部通栏长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