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牌照不香了!
5月19日,东莞控股公告,将所持东莞信托22.2069%股权以14.28亿元转让给市路桥公司。
2024年5月17日,公司与市路桥公司签署《关于东莞信托有限 公司之股权转让协议》;2024年5月23日,公司收到市路桥公司支付的首期款42,829.66万元;2025年5月16日,公司收到市路桥公司支付的第二笔款项99,935.86万元。至此,公司已根据协议约定按时收回全部股权转让款,本次交易实施完毕。
东莞信托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东莞松山湖,注册资本金人民币20.65亿元,是东莞市属国有全资企业,广东省内5家信托公司之一。截至2024年末,东莞信托管理信托资产规模总额892.63亿元,近八年累计为投资者实现收益总额为257.63亿元,努力为委托人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
多家信托公司股权被抛售
昔日,信托牌照凭借稀缺性、业务灵活性与强大吸金能力,成为银行、上市公司等资本竞相追逐的 “香饽饽”。但近几年,市场风向骤转,机构对信托牌照热情不再,股权交易遇冷,因乏人问津导致转让延期的现象屡见不鲜。
从2024年以来,已有多家信托公司股权被出售。
比如,北方国际信托1.02%股权于2024年11月挂牌转让,项目披露截止日期已延长至2025年5月。
还有,据2024年7月11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消息,华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2.04亿股股份挂牌转让,占总股本的3.09%。挂牌时间为2024年7月12日至2025年7月14日。转让方为大连港集团,为华信信托第11大股东。
信托牌照 “不香了” 的原因
行业自身问题
转型压力大,信托行业过去依赖的非标融资业务,如地产信托、工商企业信托等面临巨大风险,尤其是地产类项目违约频发。同时,监管要求压缩融资类业务规模,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而向服务信托、资产证券化等新领域的转型进程缓慢,新业务尚未形成稳定收入来源,市场对信托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
风险暴露,新华信托于2023年破产,成为信托行业市场化退市的首例,引发市场对信托公司破产风险的重新评估,加剧了投资者对信托牌照 “刚性兑付” 信仰的破灭。
监管政策调整
央企剥离非主业金融资产,国务院要求央企清理非主业金融资产,导致多家央企股东低价转让信托公司股权,这种政策驱动的股权抛售直接拉低了市场对牌照价值的预期。
资管业务范围放宽,监管逐步放宽其他金融机构的资管业务范围,信托的 “全牌照” 优势被稀释。例如,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等机构可开展类信托业务,削弱了信托牌照的独特性。
市场环境变化
市场信心不足,2024年年以来,多家信托公司股权转让遭遇流拍或大幅折价,市场流动性不足和买方观望态度进一步压低交易价格。
竞争加剧,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银行理财子公司、券商资管等机构凭借更强的客户基础和资金实力,逐步侵蚀信托的市场份额。信托牌照的 “灵活资金运用” 优势被其他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取代。行业分化加剧,依托股东资源或业务创新的头部信托公司仍能维持较高估值,但中小信托公司因资产质量差、风险项目多,股权转让价格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信托牌照的价值未来可能会呈现以下变化趋势:
短期趋势
价值继续承压,在监管政策持续调整、行业转型尚未完成以及市场信心有待恢复的背景下,信托牌照的短期价值可能会继续受到压制。信托公司股权转让市场遇冷的情况可能还会持续,中小股东转让股权的现象或将继续存在。
估值进一步分化,头部信托公司凭借资源和创新能力,在财富管理、资产证券化等领域占据优势,其牌照估值可能相对稳定或有所提升。而中小信托公司由于资产质量、风险管控能力等方面的劣势,牌照价值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长期趋势 存在回升可能
稀缺性支撑,信托牌照数量有67家,且监管未开放新设,稀缺性基础尚存。对于有实力且希望进入信托行业的机构来说,牌照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业务转型成效,如果信托公司能够成功转型为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在养老信托、资产证券化、家族信托等创新业务领域形成规模,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望重塑信托牌照的价值。
政策支持方向,部分信托公司通过参与基础设施REITs、绿色金融等国家战略项目,可能获得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政策支持,从而提升牌照的价值。
适应行业变革,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信托行业也将加速数字化转型,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能够积极拥抱金融科技的信托公司,其牌照价值可能会得到提升。同时,随着大资管时代的深入发展,信托公司需要与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与融合,通过优势互补,拓展业务边界,提升牌照的综合价值。
信托牌照的价值未来将取决于信托行业能否成功转型,以及信托公司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能否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和发展路径。
责任编辑: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