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行业正在打开新局面
去年年底以来,国家相关部委针对信托行业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主干性、基础性、引领性的监管制度与政策。如2024年12月11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工作的通知(试行)》(京金发〔2024〕337号)、2025年1月30日国办函〔2025〕14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金融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4月10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北京市市监局联合下发《关于做好股权信托财产登记工作的通知(试行)》(京金发〔2025〕40号)、4月11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其间国务院国资委还内部发布了针对央企金融单位的发展指导意见。至此,以国办函〔2025〕14号文为核心的“1+N”信托政策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在如此短期之内,出台如此密集的重大政策,在中国信托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一方面意味着信托行业的政策环境已经发生确定性变化,另一方面意味着行业内所有信托公司必然要发生根本性转变以适应新的环境。
下面,作为信托老兵,我深刻感受到信托业第七次整顿的高潮正在到来,分享几点认识。
一、要从政治的高度、全局的角度去看待这一系列政策出台的背景。
业内普遍的观点是,从2018年的资管新规开始,我国信托行业步入第七次重大调整和整顿并时至今日,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行业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前六次整顿中持续时间最长不过3年左右,而此次已有7年之久,显示出一是行业的变化令人猝不及防,二是监管者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叠加以国民经济周期的波动,行业发展一时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困境。有的信托公司因沦为大股东的套钱工具,随着股东爆雷而岌岌可危;有的信托公司因地产业务比重过大,随着地产周期的低迷而无可自拔;有的信托公司因据守“信托三板斧”,随着宏观政策的调整而无所适从。信托业从原来除银行业以外规模第二大的金融子行业,有被边缘化的趋势,甚至被娱乐化、妖魔化。
在如此情况下,信托行业亟需一锤定音式的国家政策去肯定、规范、支持和鼓励。因此国办函〔2025〕14号文中开篇首句“信托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美好生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论断,充分肯定了信托业存在的积极意义和正面价值,一扫近年笼罩在信托行业清理整顿、破产重整、爆雷出险的压抑氛围,令人振奋,令人期待。
二、高质量发展应成为信托行业的首要战略目标。
相较于前期信托行业见缝插针的“通道”业务、藏污纳垢的“资金池”业务、简单粗暴的信用中介业务,监管部门、社会经济更需要脚踏实地为产业服务、为百姓解决现实问题的“高质量”信托产品。信托公司正从具有资金融通功能的金融机构,向具有金融功能的服务机构转变。
所谓的信托“高质量”发展,应该至少具备如下特征:
1、低风险,不爆雷,不惹事。低风险将是下一阶段信托发展的基本要求,如果更多发展服务信托,那么信托产品的风险性就将大大降低,自然就不易发生监管最头疼的舆情、群体事件。当然因为风险降低,信托公司的收益性也将大大降低,从前发行一个产品年信托报酬过亿的挣快钱年代将一去不复返。
2、直接服务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是大忌,资金在不同金融机构中通过各种“通道”绕着监管走,搞得宏观调控政策都不能精准施策,央妈放的水部分被“通道”疏散掉了,落不到焦渴的实体经济中去,这种信托业务自然不会得到监管的支持。
3、更多服务所属产业集团主业。这主要是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所属信托的要求。既然是产融结合,信托公司就不能仅仅上交利润了事,还得确实为央企主业的发展服务,体现出金融支持产业的更丰富价值内涵。国务院国资委同时也担心,信托公司市场业务占比过高,有朝一日也会将市场风险带进央企集团,近期被托管的ZH信托就是案例。
4、规范管理,守住受托人的定位。一些民营信托爆雷的重要原因就是内部管理混乱,股东把信托公司当成提款机,老板一声令下就可以把其“好朋友”、“好哥们”的垃圾资产包装成产品,然后再用信托公司的金融信用换成真金白银。如果信托公司站在受托人的位置,为委托人服务,而不是为融资人服务,这样关系自然就顺了。
5、积极创新,稳健创新。对于创新的态度,监管的心态一直是比较复杂的,既怕不创新,又怕乱创新,毕竟信托业的“创新”能力是有目共睹且经过历史证明的,因此“守正创新”成为监管谆谆教导的口头禅。
6、服务外部效应。外部经济性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是指主体的行为使他人或社会受益,但受益者无需支付相应成本的现象。信托公司要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就不能一头扎进钱眼里,还要兼顾公益慈善、绿色低碳、扶贫助困等领域,体现出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
7、减量提质。就像某些超大城市提出的口号一样,监管普遍对信托公司的期待是“减量提质”,单个信托公司的系统重要性别做那么大,规模小点出了问题也好收拾,行业影响会小些,风险外溢性也不会那么强。
三、拥抱变局,顺势而为,大有可为。
任何时代,看清形势,顺应趋势都是明智之举。当前,在老兵看来,信托公司可以顺着以下潮流激流勇进:
1、顺着经济周期做。目前中国经济周期下的典型特征有两个,一是出清,旧经济形态下的产业在离场;二是转型,面向新质生产力的结构性调整在加速。这种环境下,特殊资产业务、共益债项目、破产清算企业的托管业务、后地产周期的相关业务都方兴未艾大有可为。
2、顺着监管意图做。老百姓讲话:“办事不由东,万事皆成空”。作为持牌金融机构,跟着监管机构的指挥棒走是本分,新时代下合规风险就是实质风险,经营的确定性和稳定性远比给监管一个惊喜重要。瞄准五篇大文章,盯住信托三分类,信托公司运用好财产独立、风险隔离的法律工具,挽起裤腿脚踩泥土,做强服务信托,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美好生活才是监管所喜闻乐见的。
3、顺着科技变革做。现在的AI浪潮刚刚开始,伏蛇千里,对社会的影响将无远弗届,对未来的影响将深不可测。信托公司一方面在管理上要大量引入AI体系,很多运营类工作必将被AI替代,很多市场、客户分析类工作有了AI的襄助如虎添翼,另一方面信托公司也可发挥配置器的作用,将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入、助力、推进AI的深刻变革。
4、顺着国之大者做。目前最大的国之大者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于地缘政治的波谲云诡。顺着这个思路,关税冲突后的国内大消费市场,先进制造的国产替代都是战略方向,围绕“硬科技”发展是硬道理。
5、顺着资本市场做。资本市场亦是国之重器,发挥着重要的资产定价、直接融资和财富梦想的作用。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在K线上起舞,中等收入以上百姓几乎都有直接或间接参与股市,监管部门几乎前所未有地期望股市企稳、慢牛。信托公司曾经并非资本市场主力,目前也多是证券信托的服务机构,而今后不排除信托公司也要在权益、固收、直投、FOF等产品上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掰掰手腕。
责任编辑: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