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策略分类、风险收益特征与配置场景
8月1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正式实施,私募证券基金的筛选模式发生巨大变化。
一方面,三方代销平台,包括私募排排网、朝阳永续的数据逐渐下线,投资者很难再通过这样的平台获取私募基金的业绩展示。
另一方面,持牌金融机构开始加速与私募基金管理人签署代销协议。
净值的下架,对私募管理人来说是少了一个展示的窗口,但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无疑影响到了代销和筛选的难度,所以过去很多微信群里会传的私募业绩、包括一些数据库平台整理的私募业绩,都会受到影响不便传播了。
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未来大机构获取私募净值的优势会非常明显。
那如何真正运用这样的优势?
作为金融机构,如何通过私募基金的分类、筛选、尽调,给投资者提供最合适的私募产品,无疑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01 私募基金分类逻辑
首先,来看看私募证券基金是怎么分类的。
市场上有非常多的分类方式,但很多分类逻辑是混乱的、串用的,这就很容易出问题。比如我们在比较两个产品业绩的时候,大前提是必须在同一个分类逻辑下、同一类产品里进行比较。就是所谓的苹果和苹果比、梨和梨比,这样才合理。
那我们来看一下,比较常用的一些分类策略。
一种是根据业绩的风险特征来划分,比如说进攻型、稳健型、尾部对冲型。
进攻型肯定是业绩弹性很猛的,牛市涨得多的这种。
稳健型就是业绩防守做得好,熊市跌得少,整体收益是比较“稳稳的幸福”的一种特征。
尾部对冲型是什么呢?最开始是在组合中起到类似保险作用的一类策略,在股市急剧下跌的时候,可以保护整个组合不受太大影响,比如一些看涨看跌的期权保护等等。后来,尾部对冲就逐渐衍生出来,希望它能提供一些超额收益,但受到股票的波动影响不要太大,所以就逐渐演变出了现在以CTA、宏观策略等投资期货商品,手法比较多、比较灵活,可以多、可以空的一些策略。
这些策略,因为本身跟股市相关性比较低,又有一定的收益弹性,所以在股市行情不好,甚至面临一些极端的股市尾部风险的时候,还是可以给组合提供一定的收益。
进攻、稳健、尾部对冲,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大类的分类方式。
另一种是根据投资品种来划分,主要的投资品种,包括股票、债券、衍生品等等。
股票里面,包括A股、港股,现在越来越多的管理人也开始投资美国、日本、欧洲、韩国、台湾等境外股票市场。
债券里面,一般包括国债、利率债、信用债、可转债等不同的品种。
衍生品就比较多了,各种期权期货,底层标的也是各种类别,比如说场内期货就有商品期货、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外汇期货等等。期权的花样就更多了,它可以场外去进行定制,可以设计。有看涨、看跌、奇异结构期权等等。
根据这些投资工具,我们就可以把策略再进行分类。比如说投股票相关的,它可以做成股票多头,也可以做成股票多空。股票多头其实是海外的一个翻译,海外叫做long-only。其实,这是国内目前最主流的一类策略,大部分公募股票型基金都是股票多头策略,说白一点,就是炒股票。但这里面主要是通过公司的基本面选股,这一类叫做主观多头,也是公募里面比较多的。
还有一类是通过量化模型,根据各种挖掘出来的因子来选股,这个在私募里面比较多,大家可能常常会听到像500指增、1000指增、300指增等等,这种叫做量化选股。
股票多空也一样,根据公司基本面来判断,好公司就做多,坏公司就做空,只是国内的做空工具不太多,所以多空策略在国内的规模并不大。
量化的多空比较简单,因为量化做空,就是通过这种宽基指数的股指期货来进行做空,它可以直接对冲掉整个市场的β部分,对冲掉整个大盘的涨跌幅,这样就剩下量化模型选股的一个纯粹的α。
这是股票的一个相关的投资方法。
国内的债券市场还没有国外那么成熟,工具没有那么丰富。所以,债券可以做的相对比较简单,比较主流的债券策略,包括纯债策略,还有“固收+”。
纯债策略,顾名思义,其实就是只买债券,赚的一般就是债券的票息,或者是利率曲线的钱。
“固收+”就是在债券的基础上,拿出小部分仓位参与风险资产,比如说股票、期权,来获取除了固收以外的一些“+”的收益。但在过去两年股市大跌的行情中,往往10%的股票仓位的跌幅,就会把债券仓位好不容易垒起来的一个收益全部都跌没了。所以“固收+”在2022、2023年就很容易做成一个“固收-”。
衍生品相关,期货期权相关,可以做的策略有很多,比如说像套利、CTA、宏观策略等等。相对于股票债券而言,这些策略比较另类,相关性也比较低,所以是分散整个组合风险的一个比较好的工具。
这是一个分类的逻辑。
02 策略适合的市场环境
当然,分类只是第一步,还要重点看不同的策略适合怎样的市场。
策略之间有不同的收益特征与各个策略的做法有关,因此在介绍各类策略细节之前,我们先总体概括各个策略大致的特征、方法论、风险点和适应的市场环境。
上面的表格是整体概览,第一列是大类的一个策略,三大类,进攻、稳健和尾部对冲。
第一大类,进攻策略,不管是主观选股还是量化选股,它都是一个高收益、高波动的特征。其中,主观选股是从基本面出发,以要么赚个股α的钱,对个股很有研究;要么赚行业轮动的钱,对中观行业的景气度有独特的认知;要么就赚仓位择时,赚钱的时候你就在车上,股市要下跌了,你就赶紧下车。这种策略比较考验基金经理的判断和心态,有时也会出现基金经理认知不对,压力太大,心态崩溃,导致决策失误的风险。
量化选股是通过一个量化模型来选择股票,国内量化选股比较常见的策略,是通过跟踪一个宽基指数,比如说最常见的策略就是跟踪中证500,模型设置了一个跟中证500的跟踪误差的范围,比如说相对于中证500,它的跟踪误差3%,在这样一个误差的约束下,去进行选股,选出来相对于指数有超额收益的那些股票。
量化因为是模型操作,所以相对主观来说,它不受基金经理个人的能力、情绪的影响。但是,模型毕竟大部分是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出来的规律,所以可能也会出现模型短期失效的风险,这个就考验各家模型的投资能力,和在不同的市场行情下的迭代能力。
而且这两年,量化更多集中在小微盘。小微盘股票本身就存在市值比较小、流动性不好的风险。量化基金最近规模越来越大,所以在集中需要卖出的时候,可能也会面临流动性问题。这也是很多量化模型需要去更新、去考量的一个点。
总体而言,进攻策略适应的市场环境肯定是牛市。国内私募基金品种里面,也是这一类最多,也是客户配置组合里面最多的,要通过进攻策略赚大钱,还是比较考验对市场的择时能力的。
我们经常看到,客户的组合里面,牛市里面是赚过大钱的,但熊市里面怎么赚钱的又怎么亏回来。历史上,几乎没有在择时方面稳赚不赔的大神,而且低买高卖的这种赚钱的动作,和追涨杀跌的人性之间是有点相互矛盾的。
所以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这种现象也迟迟没有得到改善。因此,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在组合里面,去进行其他策略的补充。所以后两个策略也就是稳健和尾部对冲,在这几年的股票的熊市里面,也逐渐被大家看到了配置的重要性。
第二大类,稳健型,顾名思义,它的收益特征肯定是波动相对比较小的,虽然收益弹性比较弱,但是追求的就是这种稳稳的绝对收益。过去这类需求都是被银行理财、非标信托来满足了,年化收益大概做到5%~10%的一个固定收益就可以了。但随着最近五年非标清退,银行理财的收益也不断下行,所以,稳健类的净值型资产开始变得越来越稀缺,但是它的做法也不太一样。
现在比较主要的稳健型有三种,套利、市场中性和债券策略。
套利这个名字,大家也可以大概感受到,主要是赚取同一类资产不同价差之间的一个差异。举个最日常的例子,比如说上海的苹果和江苏的苹果价格是不一样的,比如每斤差两块钱,我们不考虑交通储存这些成本,就可以去便宜的市场买过来,然后去贵的市场把它卖掉,来赚取这两块钱的价差。所以套利策略就是,不暴露资产本身的风险敞口,只要价差一直在,套利策略就可以赚钱。
当然在投资的实操当中,比日常案例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到的品种也很多,所以,套利策略的一个特征就是,不太会受到大盘趋势的影响,因此比较适合的行情就是有一定波动的震荡市。
因为有波动就会有价差,有价差就会有套利的赚钱空间。
当然这个策略还是有一些极端风险的,比如说突发的黑天鹅事件,价格会出现异常的波动。而且套利的策略一般都会有策略的容量上限,也就是说规模不能做得太大,因为赚价差的钱规模太大,就很容易面临一个自己和自己做对手盘的情况,那也就赚不到钱了。
第二个,稳健策略-市场中性,它是在我们之前讲的量化选股指数增强的策略基础上,通过做空股指期货,对冲掉量化选股里面的市场β部分,剩下的就是这些量化管理人的模型做出来的一个超额收益。
因此,中性策略其实和量化选股一样,也是模型做出来的超额,所以同样面临模型失效的风险。除此以外,中性策略还面临做空成本波动的风险,因为股指期货做空,也是需要成本的,当成本太高的时候,本身中性就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健的收益,成本太高就会对稳健收益产生一定的侵蚀。
第三个稳健策略,债券策略,这个比较简单也比较好理解。债券更多赚的就是票息,尤其像国内的信用债,它主要赚的就是票息。
还有一类可转债,它是可以转成股票的债券,收益是带有一定股票弹性的。
债券策略在2022、2023年是比较火的,因为在整个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对于债券来说就是牛市,所以,债券策略也是比较适合在通缩市场、利率下行的环境下来做,在这个时候表现一般都会比较好。
第三大类,尾部对冲,这类策略想要实现的一个目标是和股票市场低相关,甚至负相关的一个效果,这部分的做法就更加多元化了。
比如说可以做股票多空。股票多空可以是完全的对冲,不对任何的股票贝塔有暴露;也可以是部分的对冲;或者可以是配对交易,多一个标的,就多这个标的相关空头。
管理期货也就是CTA,它有主观的CTA,有量化的CTA。
还有比如说宏观策略,有人是擅长做商品的宏观策略,有人擅长做国债的宏观策略等等。
所以,这些策略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业绩的分化也比较大,比较依赖基金经理的主观判断。
比如说像股票多空、宏观策略等,目前还是依赖人为决策,所以也会有基金经理人为决策带来的失误风险。这两个策略其实在海外都有比较大规模的成熟策略,但因为国内可以去表达宏观观点的工具还不是特别丰富,仍属于发展早期。
具体而言,比如说股票多空,它比较适合的就是有波动、有分化的市场。因为你要多、要空,想要两边都赚钱的话,这个市场就不能是普涨或者普跌,它最好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市场。
当然如果基金经理基本面判断失误,也会存在两边打脸的风险。
本文整理自资管云金融实务课
责任编辑:liu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