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财富管理的“增量不增收”困局

时间:2025/04/30 11:36:14用益信托网

2024年,银行财富管理业务面临“增量不增收”的显著挑战。尽管代销金融产品总规模有所增长,但受公募基金费率改革、保险“报行合一”政策及市场风险偏好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代销收入普遍下滑。


银行财富管理业务深陷“增量不增收”泥潭


数据显示,2024年银行公募基金代销收入同比降幅达15.89%,信托及私募产品收入下滑更甚,这一现象背后是费率改革与市场风险偏好变化的双重挤压。回溯行业历史,2018年代销收入增速曾达42%的峰值,但自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后,行业便进入下行通道。2022年成为关键转折点,非货基保有量增长12%而收入下降8%,首次暴露“量价背离”的结构性矛盾。


不同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差异显著:券商代销收入平均下滑15.89%,远超银行的8.3%。银行端虽因产品类型多样抵消了收入下降,即银行在产品结构(“固收+”占比58%)、客户结构(长尾客户超70%)及收入结构(账户管理费占比41%)上有三重优势,但整体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仍呈负增长。


但即便如此,招行等头部机构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仍同比下降22.7%,其中保险代销收入降幅达52.72%,折射出传统佣金模式在金融供给侧改革下的生存危机。


这一现象的核心矛盾在于“量价失衡”:低费率的被动指数基金、债券类产品及理财规模增长,但高费率的权益类基金和信托产品缩水。以公募基金为例,尽管非货基保有量微增,但被动型ETF占比提升,叠加降费政策,导致“以量补价”策略短期失效。


保险代销:费率压缩与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


保险代销收入下滑尤为剧烈,成为拖累银行中收的主要因素。以招行为例,2024年代理保险收入同比腰斩(-57.34%),主因银保渠道“报行合一”政策下佣金率下降30%以上。监管对销售费率上限的规范,叠加客户避险情绪升温,使得储蓄型保险需求转向收益更稳健的理财产品。


公募基金代销:费率改革与市场迁徙


公募基金代销的困局本质是“费率革命”与产品结构剧变的共振结果。2023年启动的费率改革将管理费上限从1.5%压降至1.2%,销售服务费同步削减30%,直接导致行业收入缩水约20%。更深层的变化在于市场风险偏好的迁徙——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持续萎缩,低费率的被动型指数ETF占比从2021年的18%跃升至2024年的43%,产品利润率断崖式下跌。


银行虽凭借客户基数维持保有量优势,但互联网平台的1折申购费冲击迫使行业转向“尾佣”模式。招行、平安等机构通过降费获客,却难掩权益类基金规模缩水对利润的侵蚀。这种“低费率陷阱”倒逼银行向债券型、现金管理类产品倾斜,但这类产品7%的尾佣占比(VS权益类基金的25%)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信托与私募:地产退潮与市场周期的共振


信托和私募代销收入下滑映射出更深层的市场变迁。房地产信托规模从2020年的2.7万亿元骤降至2024年的不足万亿元,证券投资类信托则受私募证券基金管理规模连续两年负增长(2023—2024年平均-7.2%)拖累。


值得注意的是,信托产品的风险出清并非孤立事件:2024年信托违约项目中,房地产相关占比仍高达68%,而证券投资类信托因私募量化策略失效(全年平均收益-4.3%)遭遇大规模赎回。这一背景下,信托代销从“高收益驱动”转向“高净值客户定制化服务”,但转型速度远未跟上市场崩塌节奏。


理财产品逆势增长:“固收+”策略成避险资金港湾


在保险与基金代销承压之际,银行理财产品成为财富管理业务的“压舱石”。以招行为例,2024年代销理财收入同比增长44.84%,主要得益于“固收+”产品的爆发。这类产品通过债券打底、权益增强的策略,在债市走牛、股市震荡的环境下满足了客户稳健增值需求。


更深层次看,银行理财的突围凸显了渠道优势:一方面,理财子公司与母行的协同效应强化,产品设计与客户需求匹配度提升;另一方面,银行通过“T+0”现金管理类产品、短债基金等工具承接了从货币基金外溢的流动性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场银行理财规模突破30万亿元,同比增长13%,成为大资管领域增长最快的品类。


财富管理新增长点:多元配置与模式重构


面对传统代销业务增长乏力,银行业正从三方面探索破局路径:


1. 产品货架多元化:从单一销售到生态构建


头部银行加速扩充跨境理财、私募证券、REITs等另类资产供给。例如,工商银行2024年贵金属业务交易量同比增长37%,黄金积存、挂钩大宗商品的结构性理财成为新热点;中国银行则依托跨境优势,将“跨境理财通”业务规模提升至285亿元,同比增长160%。部分银行开始试水家族信托、全权委托等高端服务,试图从“卖产品”转向“卖解决方案”。


2. 买方投顾转型:从流量收割到陪伴式服务


头部银行已试点“客户分层收费”模式,通过“基金投顾+资产配置”组合提升客单价。数据显示,招行2024年资产配置客户AUM留存率较单产品购买客户高出23个百分点,显示深度服务带来的黏性提升。但这一模式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投顾人才储备不足,全行业持证投顾仅万人规模;二是客户付费意愿尚未完全打开。


3. 科技赋能:智能工具打破服务半径限制


AI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财富管理流程。建设银行推出的“智能理财师”系统,通过客户画像自动生成配置方案,使理财经理服务效率提升3倍;微众银行依托小程序生态,将理财客户中长尾用户占比从15%提升至38%。这类轻量化服务模式或将成为区域性银行突破资源瓶颈的关键。


结语:从“销售渠道”到“财富生态”的跃迁


2024年的数据揭示了一个清晰趋势:银行财富管理业务正从依赖单一品类的“流量生意”,转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生态竞争”。短期看,理财产品的阶段性爆发为银行赢得了转型窗口期;长期而言,能否构建“资产配置+投顾服务+跨境联动”的全链条能力,将决定下一阶段的市场格局。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养老金融、绿色金融等政策红利释放,财富管理赛道或迎来新一轮结构性机会,提前布局的银行有望在变革中占据先机。


作者:
来源:W E A L T H 财 富 管 理

责任编辑:liuyj

研究频道子页-第一短幅
新书推荐更多
研究频道子页-第二短幅
会议培训更多
研究频道子页-会议培训下方左研究频道子页-会议培训下方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