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级信号!风向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几天前,《中国证券报》的一则报道颇为引人注目,多家重量级外资机构罕见地集中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和股指目标点位,旗帜鲜明地表达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资产的看好。
摩根士丹利、高盛、德意志银行、野村证券等国际投行的名字赫然在列。
这并非零星唱多,而是一次颇具规模的“集体转身”。
在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地缘政治复杂的当下,外资机构为何在此时“转向”?其背后的逻辑是否坚实?这又传递出哪些深层信号?
01
风向正在悄然变化。
曾几何时,“中国经济前景不明朗”是部分国际机构的常见论调。
然而,近期一股唱多中国的声浪正从华尔街蔓延开来。多家重量级外资机构不约而同地调高预期、调升评级,其转向之明确、动作之集中,宛如一次对中国资产的“集体投票”。
这种从谨慎甚至偏空到积极上调的显著转变,本身就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信号,其背后的逻辑更值得深挖。
德意志银行将2025年中国GDP增速预期上调0.2个百分点至4.7%;摩根士丹利将今明两年增速预测分别从此前的4.2%和4.0%,上调至4.5%、4.2%;野村证券更是大幅上调二季度及全年预期(二季度从3.7%到4.8%;全年从4.0%到4.5%)。
从分析看,其核心支撑点是政策“靠前发力”的空间与决心被认可。特别国债发行、专项债提速、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等,被视为稳定增长的关键力量。
摩根士丹利上调A股目标点位,高盛维持“增持”评级,包含三重基本逻辑:
外部冲击缓和(如部分贸易摩擦缓和)、内部政策对私营部门活力的激发,被认为将推动企业盈利走出低谷;
A股、港股市场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尤其在全球范围内横向比较,吸引力凸显。外资机构普遍认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比例远低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占比,存在巨大的“再平衡”空间;
人民币汇率的企稳甚至升值预期,从基本面改善、风险偏好提升、资金流入三个维度利好中国资产。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明近期强调推进“制度型开放”,优化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外资将此视为重要的“政策定心丸”,认为这有助于增强市场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亦是吸引长期资本的关键一步。
02
外资唱多并非无源之水,其逻辑建立在三个相互交织的支点上:
1. “稳增长”政策的预期与落地:不同于过去“大水漫灌”的担忧,当前政策组合(财政发力、货币精准滴灌、产业支持)被视为更具可持续性和针对性。特别国债、设备更新贴息、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被期待能有效托底经济,并带动相关产业链复苏。
2. “低估值”与“错配”的吸引力:这是最直观的吸引力。经过前期调整,中国核心资产的估值吸引力显著提升。同时,全球资产配置中对中国资产的“低配”状态,本身就意味着潜在的资金流入空间。当“便宜”遇上“可能变好”的预期,吸引力自然放大。
3. “新质生产力”与转型红利的憧憬:外资敏锐地捕捉到中国经济的转型脉搏。在AI、创新药(如近期ASCO年会中国药企表现亮眼)、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的突破和政策扶持,被视为未来增长的“新引擎”。他们押注的不是简单的周期性反弹,而是中国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中孕育的“转型牛”机遇。资本市场改革(如央企市值管理、浮动费率基金引导长线资金)也被视为夯实市场基础、提升长期回报的重要举措。
03
外资唱多是积极信号,但盲目乐观并不可取。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潜在的风险点:
从内部看,内需复苏的“成色”待考。
消费领域虽有“口红效应”,但整体内需,尤其是传统大宗消费的复苏力度和持续性仍需观察。
Z世代消费能否扛起大旗?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对消费信心的传导如何?这些都是关键变量。
目前部分消费板块的反弹,更多依赖估值修复而非强劲的内生增长驱动。
从外部看,外部存在“逆风”的扰动。
全球市场波动(如美债收益率上行)可能无差别冲击风险资产估值。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始终是悬顶之剑。此外,部分前期涨幅巨大的港股次新股(如蜜雪集团、毛戈平),在禁售期满后可能面临较大的抛压考验。
从局部看,局部面临“过热”与预期兑现压力。
部分新消费、科技AI等热门赛道,在资金追捧下估值已不便宜,甚至被部分机构警示“存在明显泡沫”。其未来的持续上涨,高度依赖于应用端的实质性突破和盈利能力的兑现。“故事”再好,最终也需要“业绩”来支撑。
另外,就政策落地来看,市场对政策的期待很高,但政策的实际落地效果、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率,以及对微观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信心的提振程度,仍需时间验证。
04
外资机构的集体唱多,是对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预期、对资产估值洼地的认可、以及对深化改革开放决心的投票。这无疑是一剂提振市场信心的强心针,也印证了中国市场在全球资产配置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唱多”不等于“马上暴涨”,更不等于“没有风险”。内需复苏的挑战、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局部板块的估值泡沫,都需要我们保持一份清醒。投资的真谛,在于在乐观中看到风险,在悲观中挖掘价值。
当前的中国市场,正处于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外资的“转身”是一个积极的万亿级信号,但它更应成为我们坚定信心、保持耐心、精研结构、拥抱未来的契机。与其纠结于短期是“真金白银”还是“烟雾弹”,不如深入理解外资逻辑中的合理内核,同时警惕其可能忽略的风险点,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市场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中国资产”价值之路。
责任编辑:liu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