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益-信托经理参考:国内信托业清退违规产品已近尾声
一周重点关注:
● 财政部、税务总局: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
● 央行单日逆回购投放 创3月份以来新高
● 8月份LPR非对称下调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或加快落地
● 楼市政策优化放大招 三部门合力推动“认房不认贷”
● 公募汽车仓位8年新高,造车新势力获青睐
● 看好性价比优势 私募踊跃介入医药股
● 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跳水” 或受地产债影响
● 券商场外衍生品市场政策环境迎来重大拐点
● 国内信托业清退违规产品已近尾声
● 中航信托落地首单个人财富管理信托
● 北方信托计划增资
● 受贿1.05亿!长城信托前任党委书记被判无期
● 交银信托成功中标一风险处置服务信托项目
●【观察】城投平台融资进入爆发期
●【观察】当公募基金反超银行理财,我们看到什么?
●【干货】从区域经济财政债务情况看近期城投债投资机会
一、财经视点
■ 财政部、税务总局: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
8月2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自2023年8月28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
点评: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利好,不仅在于降低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减轻广大投资者负担,更是在为长期看多资本市场的信心进行加持赋能,体现减税、降费、让利、惠民的政策导向。从这个角度来说,印花税下调所起到的象征意义,甚至要大于减免税负金额所带来的利好本身。
■ 六项税收优惠齐发力挺资本市场
8月22日,财政部官网公布一批共六个有利于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支持创新企业境内发行存托凭证、货物期货市场、创投企业合伙人、沪深港通等领域的税收政策,相关政策执行至2025年或2027年底。具体涉及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货物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等多方面,旨在继续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
■ 央行单日逆回购投放 创3月份以来新高
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301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以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操作利率维持1.8%不变。鉴于当日有2990亿元逆回购到期,故央行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2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3010亿元的操作规模也创下3月份以来新高。
点评:尽管近期流动性有所收紧,但市场利率整体围绕政策利率附近波动,反映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整体表现平稳。预计后续市场流动性将继续保持合理充裕,实现平稳跨月。
■ 8月份LPR非对称下调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或加快落地
8月21日公布的新一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跟进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的下调有所调整。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数据,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4.2%。前者较上月下调10个基点,后者则与上月持平。
点评:5年期以上LPR“按兵不动”,体现了在调整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时,对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产品价格关系的综合考虑,在降低居民购房成本和利息负担的同时,也有助于商业银行在主动灵活下调房贷利率、让利实体经济和稳定资产负债表、做好做细做实风险管理之间取得平衡。
■ 楼市政策优化放大招 三部门合力推动“认房不认贷”
8月25日,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获悉,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推动落实购买首套房贷款“认房不认贷”政策措施。通知明确,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当地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
点评: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楼市投机现象减少,自住型住房需求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因此,为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此时推进“认房不认贷”政策可谓正当其时。
二、同业新闻
■ 国产医疗影像龙头破发,公募基金被狠割韭菜
据自媒体医药投资部落报道,2023年8月22日,联影医疗的股价盘中最低下跌16%,收盘跌幅为12.80%。在上市整整一年之后,这家国产医疗影像行业的绝对龙头,股价相对于曾经触及的最高价217.8元,正好实现腰斩。相比于去年109.88元的发行价,联影医疗8月22日的收盘价为109元,正式实现破发。目前,联影医疗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还有6家公募基金,2家证券公司,1家社保组合,1家私募基金。以上机构,无论是IPO配售得到的股份,还是二级市场买入得到的股份,目前无一例外,全部被套牢。
■ 公募汽车仓位8年新高,造车新势力获青睐
据证券市场周刊8月22日报道,从公募基金发布的二季报来看,尽管在其整个资产配置中,股票资产占比由上季末的24.63%降至22.87%,下降1.76个百分点,但在其重仓持有的股票资产中,汽车行业仓位已创下2015年以来的新高。不过,超配幅度仍然有限。另一个变化则是,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代表,理想汽车-W第一次取代比亚迪股份成为公募第一大港股汽车标的。
■ 看好性价比优势 私募踊跃介入医药股
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陆续出炉,经整理发现:多家私募机构不约而同地介入医药板块,更有多家医药公司股份获得高毅资产、聚鸣投资等百亿级私募的青睐。第三方数据显示,“公奔私”名将周应波旗下运舟资本三只产品扎堆重仓福元医药,百亿级私募聚鸣投资则看好怡和嘉业,此外,高毅资产旗下高毅庆瑞6号瑞行基金最近增持原料药企业京新药业560万股。除了原料药、创新药以外,医药板块的一些细分赛道也逐渐受到市场关注。
■ 因私募业务中存在多项违规 青岛融合私募遭监管出具警示函
据北京商报8月23日报道,青岛证监局发布公告表示,根据工作安排,对青岛融合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经查,该公司存在实际办公地址与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办公地址不一致;存在未备案基金产品;未对向投资者风险揭示的过程进行录音或录像;未验证合格投资者资产证明材料。青岛证监局指出,上述行为违反多项规定,故决定对青岛融合私募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
■ 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跳水” 或受地产债影响
受行业整体影响,近期房地产市场销售持续走弱,房企流动性承压,部分房企对应债务兑付出现一定困难,未能按时兑付票息,部分房企债券大跌甚至停牌。南财理财通大数据监测系统发现,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跳水”现象。以招银理财产品为例,“招睿卓远系列月开1号”产品累计净值由8月4日的1.2817跳水至8月11日的1.2478,周跌幅为2.64%,据该产品上半年运作报告,“16碧园05”为其2023年6月末第四大持仓资产,持仓金额为1.55亿元,占产品净资产的比例为3.54%。
■ 这一品种理财规模增至4.3万亿,达2023年最高
8月以来,投资者理财期限偏好短期化,截至上周五,最小持有期产品规模持续扩张,增长至4.3万亿元,达2023年最高水平。另外,理财收益率上,8月上证指数从月初收盘价3290.95下跌至3131.95,跌幅4.8%,权益市场表现不佳,导致偏债混合代表产品业绩弱于纯债代表产品,理财子产品破净率上升幅度扩大,银行理财整体规模增速明显放缓。央行近期调降多个基准利率后,未来理财或将重回扩容通道。
■ 券商场外衍生品市场政策环境迎来重大拐点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日前下发的最新一期场外业务运行情况通报,截至6月末,券商场外衍生品存续规模21774.31亿元,较5月末增加1062.06亿元。6月份,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新开展规模8246.14亿元,环比上升16.29%。近期监管层表态将推出一系列活跃资本市场的举措,有利于券商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也意味着衍生品市场政策环境迎来重大拐点。
三、信托动态
■ 国内信托业清退违规产品已近尾声
在8月14日至18日期间,3家中国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从国内大型信托公司购买的信托产品未能按期收回本金和收益。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最具影响力的两家国际评级机构标普、穆迪,先后对信托行业近期的事件作出评论。8月24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发布评论指出,中国多只信托产品逾期兑付不会对受评金融机构产生重大影响。
点评:中国信托业仍在持续销售潜在资金池类产品,这是2018年监管机构修改资管业务管理办法以来被清理整顿的行为。这可能源于监管机构延长了信托业退出个别产品的宽限期。
■ 西部信托0.18%股权挂牌转让,底价1150万元
8月22日,据北京产权交易所,西部信托有限公司0.18%股权挂牌转让,转让底价1150.00万元,信息披露起始日期2023-08-22至2023-09-18,转让方中国航发西安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
点评:信托公司股权拍卖行情与行业发展情况、自身资产情况、经营状况、发展潜力和风险都有很大关系。而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大量上市金融机构股价都已破净,市场对信托牌照的价值仍在做重新评估,未来较长时间信托公司股权拍卖或将处于较为惨淡情况。
■ 中航信托落地首单个人财富管理信托
近日,中航信托落地三分类新规下的首单“其他个人财富管理信托”——“鲲睦个人财富管理信托”,助力外籍受益人家庭成员的财富管理及有序传承。该笔个人财富管理信托以“信托账户”为载体,立足信托财产独立、风险隔离等优势,提供财富保护、资产配置、财富传承、灵活分配等定制化、一站式综合服务。同时,通过深入探讨研究多个移民国家信托征税问题,协助外籍家庭设计合法合规且可落地的信托方案。
■ 北方信托计划增资
8月23日晚,天津泰达股份有限公司(泰达股份,000652)公告,拟向北方信托增资。北方信托为增强其资本实力,拟以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泰达股份对其持股5.43%。若此次增资顺利完成,北方信托的注册资本金将由10亿元增至20亿元。
■ 受贿1.05亿!长城信托前任党委书记被判无期
受贿1.05亿!长城资产原总裁助理桑自国被判无期,桑自国曾担任过长城信托前任党委书记。8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官网公布新一批指导性案例显示:被告人桑某因犯受贿罪、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数罪并罚,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一审宣判后,桑某提出上诉。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 中原信托落地“首单”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业务
近日,中原信托“路享一号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成立,为河南省预付式消费领域揭开新的篇章。本项目为托运货主和货运司机之间的运费分配模式提供了新的方式,帮助广大托运方和承运方营造良好的物流运输服务体系,完善物流费用分配制度,保护各方权益,建立互信基础。
■ 粤财信托落地首单家庭服务信托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粤财信托积极响应监管号召,大力开展能够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信托服务。近日,粤财信托首单家庭服务信托——爱家永和系列家庭服务信托正式签约落地。爱家永和系列家庭服务信托是粤财信托充分发挥信托制度的优势,结合自身专业的产品创设能力、资产配置能力、财富管理能力推出的主动管理类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致力于以稳健、可持续的资产管理为指引,为客户财富风险隔离、保护、管理和分配等提供一站式服务。
■ 长安信托推出“家裕”系列家庭信托
近日,长安信托家族信托事业部成功设立“家裕”系列下首单家庭服务信托。这是继2022年12月,家族信托事业部落地 “和”字系列家庭服务信托后,又一次响应监管号召,回归本源业务的创新尝试。长安信托“家裕”系列家庭服务信托,以“全市场标品一户触达,多维度定制和谐久远”为使命,打造境内家族财富管理领域的首个“独立受托人”服务模式。
■ 中铁信托落地首批家庭服务信托
近日,中铁信托首批家庭信托“安心托付家庭服务信托”正式签约落地,客户踊跃认购。这是中铁信托继家族信托、慈善信托、保险金信托之后推出的又一创新产品。“安心托付”家庭服务信托是中铁信托倾情打造的普惠版财富管理工具,满足客户家庭长期回报与综合信托服务的需求,为客户提供长期家庭账户专业管理服务,推动投资规划和财富长期价值的实现,同时匹配家庭多样化的风险隔离、财富保护、特殊分配等需求。
■ 交银信托成功中标一风险处置服务信托项目
近日,交银信托成功中标金盛置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28家公司实质合并重整案企业破产服务信托数百亿元项目。这是继圆满完成新华信托托管任务后,公司风险处置服务信托业务的再次突破。金盛集团是一家以家居销售为主业,多元化经营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产业链就业规模达数十万人,企业于2018年陷入债务危机。
四、市场观察
■ 城投平台融资进入爆发期
城投平台最近的融资非常火,不仅有天津、江苏、湖南等地城投债的超高倍数认购,城投非标产品的销售市场也重新转暖,包括信托产品、基建项目基金、债权拍卖产品等涉及的交易各方都相当活跃,其中城投私募债的投资人与投资机构更是赚得喜笑颜开。
业内观点:
1、这一轮城投平台融资的爆发主要基于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的精神,更直接的原因则是类似证监会8月18日提出的“强化城投债券风险监测预警,把公开市场债券和非标债务防爆雷作为重中之重,全力维护债券市场平稳运行”。
2、从中央对城投债务的表态来看,“城投信仰”会破吗?至少我们认为中短期内不会,而且从我们最近城投类投资业务的实际推进情况来看,业务确实好做了很多,一是政策层面松动了很多,城投平台在融资方面的积极性有明显提高;二是交易各方对产品的接受度有明显的提升,包括信托非标、债权拍卖产品等。
■ 当公募基金反超银行理财,我们看到什么?
2023年8月8日,《中国证券报》刊发《公募规模首超银行理财 折射居民财富结构变迁》,截至2023年6月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公募基金总规模为27.69万亿元,公募基金规模实现历史性首次超越。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变化,带来了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格局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业内观点:
1、在“大资管”背景下,各类资管机构在资金端、投研能力、客户资源、销售端、资产端、产品发行、业务协同等方面各具优劣。在展业领域中,既有重叠竞争,又有互补合作。在未来较长时期,这种竞合关系会成为大资管行业格局。
2、公募基金:发挥投研能力、人员结构等优势,做好资管产品提供商。银行理财:发挥银行整体优势,协同投资银行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做好渠道服务商,借助公募基金和基金专户,开展固收、权益类投资。信托公司:依托信托账户,弥补大型金融机构在客户服务中的空白,做好大型金融机构综合服务商;通过自身投研能力,或和优质私募等机构合作,提供多元金融产品;通过资产服务信托,为个人客户提供养老、传承、保障等服务;为企业客户提供养老、资产证券化、风险处置等服务。券商资管:发挥投研能力,依托固收和权益类资产投资等优势,拓展自身客户渠道,协同银行等机构,创设权益类投资等资产管理产品。
■ 一周信托产品市场综述
1、本周(2023年08月21日-2023年08月27日)集合信托产品成立市场震荡下行,成立数量大增但成立规模略有下滑。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本周共有328款集合信托产品成立,环比增加17.99%;成立规模59.40亿元,环比减少3.87%,日均成立规模11.88亿元。
2、本周集合信托发行市场继续上行,发行数量及发行规模持续增加。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本周共37家信托公司发行集合信托产品247款,环比增加2.92%;发行规模205.27亿元,环比增加6.81%,日均发行规模41.05亿元。
3、本周投向房地产领域的信托产品成立规模大幅增加,但绝对规模小。据统计,本周金融类信托的成立规模40.88亿元,环比减少6.02%;房地产类信托的成立规模1.49亿元,环比增加14.65倍%;基础产业类信托的成立规模16.55亿元,环比减少2.08%;工商企业类信托的成立规模0.48亿元,环比减少62.68%。
五、干货推荐
■ 从区域经济财政债务情况看近期城投债投资机会
在2022年以来经济增速回落、地方财政收支恶化、地方城投有息债务规模增长及到期压力加大、多地城投爆发债务舆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城投债投资风险有所上升。但是,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以来,市场对短期内尾部城投债违约预期的担忧有所缓解,加之近期市场利率下行助推,城投信用利差快速回落。在此背景下,短期内城投债已迎来一定投资机会。
地方经济财政增长承压
一是宏观经济持续增长,但各省市2022年GDP增速均回落。整体来看,我国2022年GDP增速为3%,但31个省市GDP同比增速均不同程度回落,其中共15个省市低于全国增速,上海、吉林由于受疫情影响GDP同比增速为负;2023年上半年,受低基数影响,全国GDP增速回升至5.5%,其中16个省市低于全国增速或与全国增速持平。从各省市表现来看,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仍然保持领先优势,经济大省持续表现经济韧性,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省市持续居于全国前四,但中西部地区增长乏力,2023年上半年河南、湖北、四川、湖南等省市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也出现较大降幅。
二是多数省市2022年地方财政收入同比下降,部分省市降幅较大。从财政收入增速来看,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微增0.6%,其中22个省市呈现负增长,吉林、西藏、天津、云南四省市甚至低于-10%。从税收收入来看,全国及大多数省市2022年税收收入均同比下降,其中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3.5%,25个省市税收收入同比下降,有18个省市2022年税收收入甚至低于2019年,同时2022年共26个省市税收收入占比同比下降,西藏、广西、福建、河北税收收入占比同比均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比超过70%的省市共11个,仅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及少数中西部地区。从政府性基金收入来看,2022年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3.3%,是导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20.6%的主要影响因素;各省市方面,除上海、海南外,共29个省市2022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其中18个省市下降幅度超过20%,12个省市下降幅度超过30%,降幅最大的天津甚至达到63.47%。部分省市受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下降的影响,政府性基金收入占比亦出现大幅下降,吉林、青海、湖北、广西、天津下降幅度均超过30个百分点。从2023年上半年表现来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3.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同比增速略高于全国水平达到13.5%,但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仍然同比下降16%,其中土地使用权出让同比下降20.9%;各省市方面31个省市均实现同比增长,两年平均来看资源型省市同比增速较快表现相对较为突出,但仍有天津、贵州、广西等7个省市为负。
多数省市地方城投有息债务压力加大
一是多数省市地方城投有息债务规模增加,部分省市债务率攀升较快。从城投有息债务绝对规模来看,部分省市债务规模较大,多数省市债务规模同比增长。根据DM数据,截至2022年末,绝对规模方面,共6个省市城投有息债务规模超过2万亿元,江苏、浙江分别达到8.46万亿元和6.31万亿元,此外12个省市位于1万亿元至2万亿元区间;同比增速方面,共22个省市同比增长,其中9个省市同比增速超过10%,福建、广东甚至超过20%;同比增加规模方面,共15个省市同比增加超过1000亿元,其中8个省市同比增加超过2000亿元,债务规模居于前四的省份,债务同比增加规模亦居于前四且均超过5000亿元,增加规模最大的浙江甚至达到9151.41亿元。从城投有息债务期限结构来看,多数省市城投短期有息债务规模同比增长,部分省市城投短期有息债务规模较大或占比较高。
根据DM数据,截至2022年末,绝对规模方面,城投有息债务规模较大的省市,其短期城投有息债务规模也较大,江苏、浙江、山东短期城投债务规模及同比增加规模均居于前三;同比变化方面,共23个省市短期城投有息债务规模同比增长;规模占比方面,共8个省市2022年末短期城投有息债务占比超过25%,其中宁夏、天津、江苏三个省市均超过30%。从债务率来看,大多数省市宽口径债务率同比上升,部分省市攀升较快。根据DM数据,近三年来看绝大多数省市宽口径债务率同比逐年上升,且部分省市宽口径债务率攀升较快,至2022年末超过300%的省市已超过10个,其中居于首位的天津的宽口径债务率从2021年末的540.41%大幅上升至2022年末的726.23%。
二是多数省市地方财力对城投债务的保障能力同比下降,部分省市短债偿还压力较为突出。整体来看,多数省市2022年综合财力对城投有息债务的覆盖倍数较2021年同比下降,且低于疫情前的2019年。根据DM数据,2022年仅有11个省市“城投有息债务合计/地方综合财力”低于100%,2021年为12个,而2019年为14个,江西、重庆、天津等省市2022年综合财力对城投有息债务的覆盖能力急剧下降。同时,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测算,城投债发行人货币资金对宽口径短期债务的覆盖能力已连续六年下滑,省市方面云南、西藏、甘肃、天津、贵州和宁夏2022年末“货币资金/宽口径短期债务”比值均低于20%,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方面银川市、兰州市、昆明市、天津市和贵阳市2022年末“货币资金/宽口径短期债务”比值甚至均低于15%。
三是今明两年城投债到期压力较大,多数省市面临一定再融资压力。近年来,城投债到期规模逐年增加,随着疫情以来宽信用时期大规模发行的城投债逐渐进入到期,根据安信证券测算,考虑回售后今明两年到期规模快速增加,2023及2024年分别达到历史峰值的4.7万亿元和4.8万亿元。2023年8-12月各月来看,到期城投债分布较为平均,各月到期规模均处于4000亿-5000亿区间;各省市方面,江苏、浙江、天津、山东、湖南、四川等省市8-12月到期规模较大均超过1000亿元,其中江苏达到5172.4亿元,天津、宁夏、云南、甘肃、黑龙江、青海、陕西到期规模占比较高均超过20%,其中天津达到45.8%,此外天津、青海、云南、河南1年内到期规模占比较高均超过50%,高度依赖短债滚续的天津甚至达到80.3%。由于城投债净偿还量规模较大,尽管2023年上半年城投债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但净融资额同比下降,且多数省市城投债面临一定再融资压力,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省市2023年1-7月城投债净融资表现不及2022年同期、新发行加权票面平均利率同比上升两个方面,例如天津、云南、青海2023年1-7月新发行加权票面平均利率均超过6.7%且同比提升超过100bp。
四是非标舆情多发加剧了部分区域的城投债务压力。2023年以来,山东、贵州和云南等省市城投债务舆情多发,非标违约、商票逾期事件次数显著增加,部分城投债境内外评级下调、部分省市区域城投债出库等负面舆情也加剧了投资者对城投债务风险的担忧,前述事件均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区域的城投债务压力。
“一揽子化债”推动城投债务风险下降
一是“一揽子化债”定调意味着中央对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与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2023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相关表述相比,此次中央政治局首次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提法上更加注重提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解决方案,说明中央对地方政府问题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是“一揽子化债”将推动城投债务风险下降。一方面,如前所述,目前地方经济财政整体面临增长压力,部分区域面临的城投债务风险较为突出,在房地产市场疲软进一步拖累地方经济财政、而城投债务到期压力有增无减的情况下,部分区域仅靠地方可支配财力及可协调资源已无力化解债务风险,为缓解短期债务压力,亟需中央层面给予一定的救助或注入更多的“刚兑”信仰。另一方面, “一揽子化债”的工具可能包括特殊再融资债券、银行信贷支持、债务置换等多种,从过往化债措施来看通过稳信心稳预期能够起到一定的化债效果。同时根据近期媒体报道,相关的“一揽子化债”工具已在路上,1.5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券或在今年下半年重启发行,帮助12个债务压力较大的省市偿还债务,同时央行或将设立应急流动性金融工具,由主要银行参与,配合特殊再融资债券以进一步缓解城投的流动性风险。
近期可把握两类城投债投资机会
一是基本面具有较好韧性的区域城投债投资机会。从近期各省市宏观经济运行来看,我国经济大省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经济体量大,财政收入及结构较好,综合财力对城投有息债务的保障能力较好,城投再融资较为顺畅,尽管城投有息债务规模较大,但整体债务风险较低,对于该类强省市中的弱城投,近期可能存在短久期较高票息城投债的投资机会。
二是 “一揽子化债”落地过程中尾部城投债的投资机会。“一揽子化债”的目的是稳定市场预期,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这也意味着化债资源和举措将向高风险区域倾斜,即高风险区域获得的支持力度将会更大。短期内,尾部城投债将显著获益,偿债压力将有所降低,短久期尾部城投债的投资风险将有所下降,也带来了一定的投资机会。例如,近期市场对此也形成一致预期,“一揽子化债”带来的政策利好已推动以津城建为代表的天津区域城投主体一二级市场的价格快速下行。
作者:崔继培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