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益-私募市场动向:多地私募严监管态势持续
【深圳证监局通报辖区私募基金监管情况 要求加强投资运作管理】
深圳证监局发布最新一期深圳私募基金监管情况通报。通报指出,近年来,深圳证监局在日常监管中发现,辖区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违反基金合同约定开展投资运作的情形,产品估值、申购赎回及关联交易等展业行为损害投资者权益的情形较为突出,个别机构触犯挪用基金财产的底线要求。发生上述情形的核心原因在于,私募基金管理人在私募基金投资运作过程中未谨慎勤勉履行投资管理义务。深圳证监局要求,辖区各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谨慎勤勉履行投资管理义务,确保投资运作不违反监管规则要求、基金合同约定,不得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
【上海证监局发文规范辖区私募经营运作】
上海证监局于近日向辖区私募基金管理人发送《关于规范上海辖区私募基金管理人经营运作的通知》。通知称,为加强上海辖区私募基金日常监管和风险防范工作,进一步提升私募基金管理人及从业人员合规守法意识,促进辖区私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上海证监局现组织上海辖区私募基金管理人开展规范经营运作的相关工作。根据相关文件,上海辖区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组织集中学习。 二是参与合规培训。三是开展自评自纠。其中,对于量化策略类证券私募基金的投资运作,要求自评自纠以下方面内容:中性产品Beta敞口是否全部覆盖;对冲后投资组合是否存在风格暴露;模型风险压力测试是否执行到位;回测模型是否充分考虑尾部风险;策略是否公平对待不同产品、不同投资者及自营盘;程序化交易是否设置合理风控约束;下单算法是否充分纳入考量流动性因素;IT系统建设可靠性是否合理评估;开展衍生品业务是否向投资者充分揭示潜在风险及杠杆;是否建立业绩归因分析机制。
通知称,辖区各私募基金管理人应高度重视,严格按照通知要求,认真开展学习和自评,并在2025年6月15日之前完成全部工作。工作结束后,应形成相关报告,对于自评发现的问题,及时完成整改。后续上海证监局将结合日常监管情况,通过走访调研、现场检查等方式对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学习自评工作进行抽查,对于相关工作落实不到位或自评后仍存在违反私募法律法规情况的机构,将依法从严处理。
【人形机器人板块再度走强 私募掘金热情高涨】
近期A股市场人形机器人板块再度成为焦点。自4月中旬以来,该板块涨幅居前,再度成为资金追逐的热门赛道。有相关人士近日从多家私募机构了解到,尽管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路径仍存分歧,但私募业内的投研热情居高不下,核心零部件、人工智能(AI)大模型赋能、场景落地等细分方向成为多家私募的布局重点。私募机构普遍认为,随着AI技术突破和产业链配套完善,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概念期”迈向“落地期”,2025年或迎来量产元年,长期投资价值值得看好。另外,有私募人士提示,人形机器人进入消费者市场和更多应用场景的方向仍有待探索,投资者应当仔细甄别其中的投资机会。
【广东粤信至诚因私募基金管理违规被责令改正】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在2025年5月7日发布的公告,广东粤信至诚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因违规行为受到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经查,该公司在开展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业务过程中,存在为私募基金产品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收益及从事与私募基金管理无关业务的情况。这些行为违反了相关条款。广东证监局要求广东粤信至诚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高度重视此次监管措施,采取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4月,新增16家!】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显示,2025年4月,全国共有1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协会完成登记备案,数量较3月减少3家。从业务类型来看,新增机构中包括12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和4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从注册地来看,新增机构覆盖上海市、江苏省、湖北省、北京市、深圳市等9个省市,但区域集中度仍较高。具体而言,上海市以6家新增机构位列首位,江苏省、湖北省各新增2家,北京市、深圳市、四川省等6省市各有1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新增机构在地域分布上较上月有所扩散,但上海、北京、深圳三大传统金融中心仍占据主导地位,合计占比达一半。
今年一季度,私募行业在规模回暖中稳步前行。截至2025年3月末,全国存续私募基金规模达19.97万亿元,连续四个月正增长,距离20万亿元仅一步之遥。与此同时,监管与行业出清力度不减。3月数据显示,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达75家。2025年4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对深圳达慧基金、上海极灏基金、上海海升基金、上海竹润投资、杭州嵩银资产等15家机构开具纪律处分决定书,涉及违规募资、违规兼营、保本保收益等问题。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丛林:已设立74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支持投资科技创新企业】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丛林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金融服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民营企业,发力点放在“一业一策”上,立足行业产业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丛林提到,在近年来民营企业表现亮眼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金融监管总局着力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首先就是促进投融资结合,开展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支持投资科技创新企业。目前已经设立74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另外在18个试点城市落地了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支持科技企业畅通资本循环。
往期回顾:
责任编辑:xiongy